《星夜》的视觉质感和实际质感是什么?
【资料图】
质地描述了物体的触感。 19世纪中叶以前的油画往往通过线条、颜色和阴影来暗示质感,而颜料本身则平滑地躺在画布上。不过,文森特梵高等 19 世纪的画家改变了绘画中纹理的概念,将颜色运用到粗而宽的笔触中。 “星夜”是这种有质感的笔触风格的一个例子。
“罗讷河畔的星夜”(1888 年)
1888年在阿尔勒生活和工作期间,梵高画出了他的第一幅《星夜》画作。这幅画被称为“罗纳河上的星夜”,暗示了即将到来的粗糙质感的笔触,但主要是一幅更传统的画笔画。画面实际表面光滑,浑然一体。不过,这些图像暗示了闪闪发光的夜空下的涟漪水面的纹理。这幅画中水的纹理和反射的星光的渲染方式只是暗示了即将到来的更精致、更有质感的画笔作品。
保罗·高更的影响
梵高在阿尔勒的作品受到保罗·高更的影响,他凭着记忆创作了自己的画作。梵高开始尝试这个过程,结合更粗的笔触和大胆的色彩应用。结果,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梦幻般的外观,他注意到他能够在他的艺术中表达他的情感动荡。在这幅梵高晚期作品中出现的绘画纹理显示了远离画面表面的厚厚的颜料漩涡,模仿作为画面图像的一部分绘制的漩涡。这时,梵高进入了一个绘画阶段,画布上颜料的质感反映了画中所表现形象的质感。这将成为梵高的标志性绘画风格,一种在“星夜”中著名的风格。
“星夜”(1889 年)
1888 年和 1889 年是梵高的关键时期。他的心理健康变得更加紧张。他前往圣雷米的一家机构寻求治疗。在那里,他画了一些他最令人难忘的作品,包括 1889 年的“星夜”。大胆的笔触和起伏的圆圈和俯冲的纹理使图像似乎在画布上振动。这里的纹理在视觉上旨在为观众提供一种运动感和充满活力的光线,夸大了星星的闪烁,超出了现实的比例。至于画布上的实际纹理,每一次油漆的漩涡和飞扑都由笔触本身表现出来,创造出与绘画实际纹理完美同步的视觉纹理。
《星夜》在后期作品中的遗产
梵高绘画中这种感知和实际纹理的结合一直作为他的技术和风格的一部分,直到他于 1890 年去世。他最著名的一些晚期作品包括“麦田与乌鸦”。在这也许是他的最后一幅画中,梵高用他的笔触创造了田野中真实的麦秆和天空中飞翔的乌鸦。笔触如此粗细,每幅图像都与视觉和触觉相同。